•  今天是
    站内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调结构激活力不断加强事业干部队伍建设——大安区事业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考
    作者:漆红敏   阅读数:322   更新时间:2021年04月19日

    天下英才而用之。如何充分发挥事业单位干部人才的潜在优势,改善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思考的首要课题。为了加强全区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健康有序发展,激励干事创业的激情,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安排,通过实地走访、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形式,就全区事业单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大安区事业干部队伍的基本情况

    大安区现辖9镇6街道,幅员面积401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4万。全区共有各类事业单位158个,总人数3238人,其中管理人才206人,专业技术人才2768人,技能人才264人。就专业技术人才而言,从年龄来看,50岁以上664人,40-49岁915人,30-39岁699人,29岁以下490人;从学历来看,本科及以上1354人,大专922人,高中及以下492人;从专业职称来看,高级职称238人、中级职称1126人、初级职称及以下1404人。呈现出总量偏少、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活力不足的现状。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坚持“稳中求进”人才工作总基调,把人才发展纳入了全局统筹谋划,为全区人才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人社部门将事业单位队伍建设做为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公开招考一批、考核招聘一批、人才引进一批的方式,吸纳900余人,极大地改善了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还是难以满足我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需求,特别是围绕“四个发展”,办好内自同城化、天府旅游名县创建、特色产业园、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四件大事” 需要的金融、旅游、现代企业管理、城市规划等高层次人才的矛盾日益凸显。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区委政府针对基层事业单位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问题做出了长足努力和有益探索,但是,新时代下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建设面临一些新困难和新挑战,还不能完全适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要求,加强事业单位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人员结构不合理。一是在人才总量上,我区总人口43.9万人,而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仅2768人,占总人口数的0.63%。呈现出人才总量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全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在年龄结构上,人员总体年龄偏大。全区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中,50岁以上664人,占20.51%;40-49岁915人,占33.06%;30-39岁699人,占25.25%;29岁以下490人,占17.7%。呈现出队伍总体年龄趋于老化,干部断层现象日趋明显,显得动力和创新力不够。三是在文化程度上,研究生18人,占0.65%;全日制本科438人,占15.83%;全日制大专737人,占26.62%;高中及以下(含中专)1575人,占56.9%。呈现出大部分学历层次偏低。四是在专业职称上,高级职称238人、中级职称1126 人、初级职称及以下1404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才总数的8.6%、40.68%、50.72%。呈现出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专业技术副高级及以上分布数量偏少,特别是全日制院校的相对较少,系统学过职称岗位所学专业知识更少。从事教育教学专业技术1893人,卫生医疗行业专业技术507人,农牧林行业专业技术187人,交通行业专业技术11人,建筑行业专业技术29人,其他行业141人,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的68.39%、18.32%、6.76%、0.4%、1.04%、5.09%。

    (二)高端人才不愿来。从近3年招考的情况来看,我区事业单位在四类人才的引进上存在较大缺口:一是从高层次人才来看。2018年底、2019年初,我区花较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到四川大学、重庆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轻化工大学、四川大学开展“高端人才大安行”活动,共引导26名研究生参加见习,实际到岗人数11人,占42.3%。见习期满后,正式聘用为事业人员的仅8人,仅占安排见习人员总数的30.77%。二是从热门专业人才或理工类专业人才来看。卫生系统的妇产、麻醉、儿科;教育系统地理、物理、心理、历史等专业招考很少有人报考,其指标基本没有完成。三是从专技类急缺人才来看。当前,我区正在大力创建天府旅游名县,然而急需的旅游管理、旅游营销专业高层次人才仅2人。

    (三)成熟人才不易留。因发展机会受限、社会资源不足等问题,基层事业单位对人才吸纳能力较低,间接导致了区域内已有的专精深人才流失。以江姐中学为例,该校在硬件设施、晋升渠道、校内环境、发展前景等方面在全区可谓首屈一指,但每年流向成都、自贡市学校的优秀教师仍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我区通过选调、遴选、辞职等形式流失的专业技术成熟人才57人,其中,调出区外23人,辞职34人,呈逐年递增趋势。

    (四)激励措施不健全。一是经济待遇没有“想头”。受财政经济、人员体制等各种原因,事业单位人员所谓“同工不同酬”,我区事业单位人员附加绩效采取“财政保障+单位自筹”形式视情况匹配,多数单位难于自筹到位,无法兑现单位部分。二是政治待遇没有“奔头”。受体制限制,事业单位人员出口不畅,尤其是事业工人无“晋升”通道,即使能力再强、业绩再好,只能遵从“凡进必考”,否则难于提拔。再者,由于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考评指标复杂,调任制度不够健全,加上单位性质、身份编制等限制,事业单位干部难于在系统外实现柔性流动,导致事业单位领导“上”“ 下”渠道不畅,形成现行的“聘任制”是“名义上有聘期,实际上无限期”的局面。三是生活待遇没有“盼头”。部分镇事业干部“一纸调令定终身”,夫妻分居、子女上学、父母照料等许多家庭生活困难无法解决,难于安心干本职工作,思“城”心切,都盼着想往城里、往区级机关跑,从而造成干部队伍不稳定。

    三、意见建议

    “尚贤者,政之本也。”人才是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要注重围绕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等机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合理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一是公开招考一批。根据事业单位空编情况,有计划地拿出一定比例的名额,编制招考计划,通过公开招考的方式,不断充实事业单位干部队伍。二是定向培养一批。采取定向招考形式,将政治素质高、工作有本事、致富能力强、群众信得过、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干部、退役军人招考为事业人员。对任职时间较长、工作实绩突出、获得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的,应适当地放宽年龄限制或给予更多的加分因素,特别优秀的可聘用用为镇事业干部。根据产业发展需要,采取产教融合、校企(地)合作的培养模式,解决加工制造、智能信息化等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三是培养聘用一批。采取出资聘用的办法,从社会上选聘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人员,以解决部分事业单位技术性人才缺乏等问题。四是选优配强一批。坚持从基层一线选拔党政机关干部的用人导向,把镇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阵地,一方面选派区级部门优秀干部到镇任职,另一方面区级部门领导班子出现空缺时,优先从镇锻炼成熟的干部中选拔,疏通区级部门和镇事业干部之间交流“瓶颈”,促进区级部门干部与镇干部合理搭配,增强镇领导班子在年龄梯次上的合理性、专业特长上的互补性、性格气质上的包容性。

    (二)加快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一是经济上激励,让干部有“劲头”。提高基层单位中高级职称比例,进一步激发基层人员活力;改善基层事业单位工作生活条件,在政治、经济方面出台统一政策,让事业单位人员参照公务员享受晋升、提前退休、车改补助、绩效奖励等相关待遇;出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规定》,明确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工作的基本原则、条件种类、奖励标准、权限程序、实施要求,激励全区广大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二是政治上关心,让干部有“奔头”。要完善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打破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四唯论”,对“田秀才”“ 土专家”,结合实际量身定做职称评定政策,不把有没有学术论文、外语等作为必要条件,而重点看业绩贡献大不大、示范效应好不好。三是生活上关爱,让干部有“盼头”。对年龄偏大、长期扎根基层一线埋头苦干的镇事业干部,通过换届调整和定期交流,将其安排到区级部门或家庭所在地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就近安排未就业镇干部家属到事业单位公益性岗位就业,解决镇事业干部的后顾之忧。建立干部定期健康体检制度,定期开展谈心、健康知识讲座等健康教育活动,对干部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

    (三)全面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一是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建立人才有效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优化骨干人才培养制度,特别是加大对边远地区人才的政策倾斜;优化领导班子选拔体系,进一步规范竞争上岗和选拔任用,对专业过硬、敢作敢为、富有激情的领导型人才要加大储备、培养和选拔力度。二是积极落实人才政策。探索开展“柔性引才”,用人单位可以在不改变省外人才的人事、档案、户籍、社保等关系的前提下,积极吸引高层次人才通过挂职、兼职、技术咨询等形式,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佳配置,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注重盘活本土人才。按照专业和专长,充分挖掘本土人才的潜能,匹配专业对口工作,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实施对人才差别化评价,发挥评价指挥棒的正向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类人才的内生动力,促进人才成长、调动人才干事创业积极性。四是努力完善配套服务。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优良环境,完善落实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推行公共服务一体化,在户口登记、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方面为高端人才提供绿色通道、政策咨询等服务,同时合理设置人才公寓,落实高端人才安家补贴政策,实现感情留人,待遇留人。